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洪大用:扎根中国大地 加快…
发布时间:2020-05-15来源: 浏览: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研究生教育强国一般有以下突出特征:具有充分教育自信,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生教育标准,拥有高水平导师队伍,培养出卓越毕业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因此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新时代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更加坚定教育自信,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进程。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强国;教育评价;教育自信;改革开放

作者简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教授,北京100816。

自1978年恢复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管理和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一直奋斗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正确道路上。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廓清了我国教育发展方向、方针和方略,明确提出和部署了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信心,极大地鼓舞了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吹响了又好又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

一、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教育强国一直是这一梦想中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建设教育强国的呼声更加强烈,目标也日渐清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这表明,建成教育强国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志和自觉行动。

2018年9月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进一步阐述和部署:“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众所周知,教育是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的宏大体系,教育强国一定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和先进强大。在最为基本的意义上,教育包括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阶段,这些阶段是相互联系、彼此衔接的。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和“神经中枢”,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是国家的“一项战略资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水平,并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引领和标识作用。因此,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内在的、具有引领作用且无法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谈不上教育强国。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到2020年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奠定更加坚实基础的奋斗目标。

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立德树人,尤其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在全国“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明确指出:“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博士生教育集中体现了大学实力水平。博士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的战略资源”。因此,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核心内容。

当前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是有很好基础的。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至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8年)的20年里,新中国教育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建立了三级学位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体制机制,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增长。第二个阶段(1999—2012年)里,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类型更加多样,但也出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引领不足的问题,提升培养质量的呼声日渐突出。第三个阶段(2013年——)以来,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基本方向,前期确立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工作主线,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随后出台的配套文件是重要的工作指南。可以说,经过三大阶段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日益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研究生规模继续扩大,结构优化取得明显进展,投入保障明显改善,整体上保证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扩大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中国特色日益鲜明和突出,并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上,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并非只是从今天开始。当初恢复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目的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科技教育自主自立自强。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弱到强的过程,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前后相继、密切联系的,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不同形态。以此观之,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方位就是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第三阶段的过程中。

二、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突出特征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过程。站在40年改革发展基础上,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需要通过反思、比较以更加明确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特征。研究生教育强国有哪些突出特征?本文结合对国际上研究生教育的考察,尝试提出以下7个方面。

一是有充分教育自信,已经摆脱了简单的不自觉的学习追赶状态,进入了面向未来自主探索实践、努力引领研究生教育发展潮流的状态。一个国家是不是研究生教育强国,要看研究生导师是否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水平等有自信,要看学生是否有信心在这个国家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要看学校是否对其研究生教育方式方法充满信心,要看管理部门是否对其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充满信心。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自信,研究生教育存在普遍的浮躁、模仿、复制、追赶,唯他人马首是瞻,就谈不上研究生教育强国。自信是迈向自强的前提。哪怕客观存在差距,只要正确看待,清楚为什么向别人学习,知道如何学习,就还有走向强大的希望。

二是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制度是强国的重要支撑。研究生教育需要广泛的资源投入,需要有效地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首先要能够及时准确识别并主动回应需求变化,只有服务需求才能获得有效和丰富的资源支持;其次要能够及时推进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研究生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盘活优化研究生教育存量;再次是能够鼓励公平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通过科学合理评价,保证研究生教育的活力和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是能够体现人民中心、国家意志,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办学方向。

三是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生教育标准。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就是影响力,标准就是控制力。研究生教育强国一定是能够制定并输出标准的国家。这种标准是一个体系,包括学科划分、学位类型、学位授权、学制、招生、培养方案、培养环节、培养方式、学习评价、学位授予、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的制度化,形成既符合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又体现一个国家文化制度特色,并可借鉴可复制的系列标准,这是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

四是拥有高水平导师队伍。高水平导师和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所谓高水平导师,不是各种“帽子”堆出来的,而是基于学术业绩、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为同行和学生认可并接受的。高水平导师不仅能够授业解惑,而且能够以身作则传承大道。这样的导师把立德树人看作一项事业,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样的导师勇于探索、追求创新,对于科学研究充满激情并且具有被公认的能力;这样的导师热爱学生,有仁爱之心,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样的导师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自觉担当。不仅如此,研究生教育强国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评价和吸引、激励导师的科学方法和制度,形成有利于大量优秀导师再生产的体制机制安排。

五是培养出卓越毕业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育者的梦想,这个梦想至少有四层内涵:选材地域广泛而不局限于一隅;能够选出真正优秀和适合培养单位的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培育;对增进学生未来成长的能力抱有信心并切实培养出卓越人才。研究生教育强国应该是能够实现这种梦想的,这就意味着它的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细致科学的制度安排,能在国际范围内招收到最适合本单位培养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优秀学术品质、科研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事业。这些研究生培养单位也确实可以做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努力增进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弘扬学生的优秀品质,拓展学生毕业后的成长空间。说白了,好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是培养出了好学生的单位。

六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培养出卓越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贡献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贡献。但在人才培养之外,研究生教育贡献于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未来世界的还包括知识整理、集成、创新和传播,科学技术发明、发现和应用,思想孕育、形成和传播,文化发现、整理、诠释和推广,制度创设、实验、推广和再造,如此等等,都是服务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人类福祉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是开辟和创造未来世界的重要支撑。越是研究生教育强国,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就越为突出。

七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一般而言,一国的研究生教育如果能够有以上诸种表现,就应该同时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比如说,其学术水准得到国际承认,学术范式在国际传播,毕业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就,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全球治理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并掌握着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引领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如此等等。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该国是否能够吸引大量的国际研究生,成为留学生主要目的地国。学生用脚投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研究生教育实力的强弱。

概而言之,如果一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充分自信,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生教育标准,拥有高水平导师队伍,培养出卓越毕业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因此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这大体上就应该是研究生教育强国了。

三、辩证看待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恢复研究生教育促进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教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重点建设发展策略,在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奠定了加快建设的重要基础。但对照以上研究生教育强国突出特征,我们还有很大差距,面临很多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5],需要勇立潮头、加倍努力。

一是我们拥有教育自信的基础和信念,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快速发展,这是我们确立自信的重要基础。党中央提出“四个自信”内在地包含着教育自信,这种自信是不断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但在实践中,有的地区、有的培养单位、有些人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方面还是缺乏自信,或者说教育自信在不同地区、不同培养单位、不同学科和不同人群之间分布不均衡。有的人对我们取得的成绩评价不足,对国外一些研究生教育体系过于美化,而缺乏客观、辩证、深入的分析和反思。承认一些方面依然落后,积极主动地借鉴学习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形成乃至固化一种“落后心态”,如果这样永远也建不成研究生教育强国。

二是我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强大资源动员能力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公平而快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新的形势下,这种体制机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资源投入主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研究生教育,来自企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直接投入相对较少。其次是资源配置刚性,在学科设置、招生计划制定、考试录取制度、生均拨款数量、培养年限乃至毕业生工资确定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强的计划色彩,弹性不足或弹性难以实现。再次是长期单一的资源供给体制固化了研究生培养单位间的利益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公平竞争。最后是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基层培养单位的创新扭曲,既表现为对政府的等靠要,又表现为追求规模扩张,甚至是追逐短期利益的逐利倾向。

三是我们非常重视建立研究生教育标准,早在1981年就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学位层级、学位审核、学位授权和学位授予等作出了基本规范。但是,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创新在一些方面已经突破了学位条例的规范,呼唤加快修订完善学位条例进程。与此同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也确立了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具体标准,但是这些标准的科学化、制度化、体系化、法治化还不够强,有效执行还有不足。在一些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方面,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普遍认可、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整体上讲,我们研究生教育标准移植复制的色彩还比较浓,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都还有限,在引领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的话语权非常不足。

四是我们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但导师素质不均衡的问题还很突出。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共计1196人;2017年我国已有研究生导师40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近10万人[6]。研究生导师中有不少人是从国外学成回来的,也有不少人在研究能力方面与国际同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有领先者。但是,有的导师国际视野不足,在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探究中缺乏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对西方学术领域和发展方向缺乏必要的反思和批判,依然是跟着西方走“前沿”;对教学研究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不足,功利主义现象并不鲜见;对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不能更好地理解、包容学生,引导学生超越自己;还有极少数导师师德师风问题突出,影响恶劣。

五是我们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在高水平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招生选拔、奖助机制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长。目前研究生的主体还是国内学生,国际优秀学生占比还很低。国内本科生虽然攻读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优秀学生流失也不少,学习动机不明确的人不少。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中,有明确学习目标、有志于从事创造性研究和开发的人占比还不高,为文凭而文凭的具有功利色彩的学生不少。培养单位和导师对学生主体性尊重不足、原创性呵护不足、主动性激发不足、全面发展引导不足的现象也有存在,甚至有的研究生变成导师的“雇工”,导师则被称为“老板”。这样一来,学生在积极主动独立地作出创造性贡献方面的能力培养是有缺陷的,毕业后卓越成长的潜力也会受到限制。

六是我们研究生教育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进一步贡献的空间还很巨大。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内,我们作出的原创性、标志性和具有引领作用的贡献还很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性贡献非常少,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很罕见。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18年公布的“IMD世界竞争力年报”表明中国大陆排名第13位,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8年“WEF全球竞争力报告”则表明中国大陆排名还在第28位。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在全球范围内共甄选出6078位科研精英,中国大陆入选482位,不到8%。最近中美贸易摩擦充分暴露出我们的科技产业短板,我们在材料技术、集成电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创新储备和创新能力还很不足,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构成了制约。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生教育大而不强的突出表现。

七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增多,与51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按照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09年后改为“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我国进入前500强的高校数量快速增长,2005年只有8所,2010年22所,2015年32所,2018年达到51所。但是,从研究生中国际学生数量看,2014年美国国际研究生数量达到37万人,中国2015年国际研究生数量只有5.3万人,而且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优秀学生吸引不足。2015年,一些国家授予博士学位中国际学生占比情况是:英国为43.6%,美国为36.6%,澳大利亚为36%,日本、德国也均高于17%。我国到2018年这一比例也只有3%。与此相对的是,我出国留学生年均增长15%左右,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60万,占到全球国际留学生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7]。

四、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我们对研究生教育强国期盼已久,在阶段性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足。立足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加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奋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这是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深刻理解,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新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热切期盼的必然选择。

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一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引导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研究生教育的道路,才能保障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所需要的资源,才能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攻克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顽瘴痼疾,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四为”目标。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研究生教育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二是切实增强教育自信,坚定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前文已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建成了研究生教育大国。事实上,我们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一些方面发挥了突破和引领作用,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比如说,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并在整体上进入了世界中上水平;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了教育公平;我们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崛起同向而行,支撑了大国发展,实现了知行合一;我们高等教育传承发展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并受着这种文化的滋养涵育,底蕴深厚,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高等教育不可比拟的;我们倡导并践行立德树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等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之道和教育理念作出了中国贡献;我们高等教育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影响。基于这些方面的突出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可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没有教育自信就没有教育强国。当然,强调自信并不是盲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是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自主谋划和自觉行动。

三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首先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要建成能够培养出这样人才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是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始终不能忘记的根本任务,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所在。与此同时,要根据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特点,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实践,引领中国未来。要注重细分需求、追踪需求,更要重视引领需求,并据此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方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分类发展和特色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国家和地方需求同向而行、相互匹配、良性互动、同频共振,从而有效支撑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要根据服务需求的类型、学科专业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等,努力发展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坚决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严格制度执行,加强质量监测和分析,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追求卓越是研究生教育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共同要求,在前文所述的七个方面,都努力实现卓越,作出卓越贡献,才能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

四是结合当前阶段的实际需要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重点工作。这里至少包括:第一,抓紧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 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统筹发挥多方面作用,综合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切实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研究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使命感、责任感,为研究生教育铸魂强魄。第二,加快动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确立学科调整和优化的科学机制。在尊重学科分化规律、加强基础学科长线学科建设、布局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同时,要注意克服学科分化、利益固化、知识僵化、视野窄化、功能弱化的恶性循环;稳步扩大和规范研究生培养单位自主调整学科权力,同时切实体现各培养单位的优势与特色,充分反映各地区经济社会需求差异。第三,积极推动学位类型创新发展。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继续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历几年的大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影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切实推进相关改革,深化产学结合。积极推动设立具有重要社会需求并有利于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专业学位项目。与此同时,为了回应更高水平的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和招生规模,完善培养体系、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第四,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科教融合、产学结合,高度重视跨学科育人,切实提升研究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着力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自身的持续改进提供重要支撑,作出更有针对性、更具原创性、更为关键性的贡献。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围绕具有战略性的关键需求,组织设立示范型人才培养项目和特区,最大限度地集成政产学研多方优势,协同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提升研究生教育核心贡献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坚持质量第一,全面加强管理,严格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各方面,更加严格地把好入口关、培养关、毕业关,严格执行分流淘汰制度,确保研究生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第五,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导师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促进导师的学术自信、学术自觉和学术自强,增进导师教书育人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建立和谐协作、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第六,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以及学位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对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促进研究生教育标准化法治化、扩大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说,在研究生招生考试方面,探索研究生入学综合素质考试与专业考试分离,强化校本导向,同时更加严格纪律约束;在研究生国家奖助金的分配使用方面,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效率,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创新,同时发挥国家引导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的调控作用;在继续增加财政资源投入的同时,考虑因地制宜,针对一些地区的一些培养单位,更加聚焦需求调节,进一步加大专项科研经费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调动多方资源投入。以上各方面,我们都要加快研究,稳妥推进。第七,继续加强重点建设,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点数占到全国高校博士点数的64%,招收博士研究生占到了全国的81.3%,理应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中承担更多责任,率先探索并创造经验。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40年来最为突出的经验和启示之一,就是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发展的重要条件。立足新时代,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依然是重要法宝。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改革中完善,在开放中发展,这是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本文基于笔者在三次会议上的发言记录整理而成:一是中国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长联席会2018年年会(2018年11月29日,上海),二是第十二届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18年12月6日,南京),三是纪念恢复研究生教育40周年暨改革创新高端论坛(2018年12月8日,西安)。内容有增删。郑玮斯同志协助提供了部分数据资料并整理注释。

(摘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3期 编辑:Xiao Chunying)

Baidu
sogou